AI
AI
咨询
首页政策解读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解读

《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解读

政策文号:应急管理部〔2022〕1号
政策生效日期:2022-01-01
解读时间:2024-09-18
约 9,800 字
阅读时长:20分钟
743 次浏览
解读专家:园区管理专家
政策文号:应急管理部〔2022〕1号
政策生效日期:2022-01-01
解读时间:2024-09-18
约 9,800 字
阅读时长:20分钟
743 次浏览
解读专家:园区管理专家
化工园区
智能化管控
安全风险
平台建设
应急管理部

政策核心要点

园区全域智能化监控
重大危险源实时预警
封闭化管理全覆盖
应急响应时间显著缩短
一体化管控平台

一、政策背景

政策发布信息

发布机关:应急管理部

发布时间:2022年1月

政策文号:应急管理部〔2022〕1号

生效日期:2022-01-01

《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由应急管理部于2022年1月发布,是指导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的重要技术文件。 该指南是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建设方案》的具体技术规范。

化工园区作为危化企业集中布局的重要载体,其安全管理复杂度高、风险防控难度大。传统的化工园区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需要, 迫切需要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园区安全管理水平。该指南的发布为化工园区建设智能化管控平台提供了标准化的技术路径。

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化工园区安全管理进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通过建设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化工园区可以实现对园区内企业、人员、车辆、环境等要素的全方位智能化管控, 显著提升园区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保障化工园区安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核心内容解析

2.1 总体架构要求

建设原则具体要求技术标准预期效果
统一规划园区统一规划建设智能化管控平台统一技术架构、数据标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建设效率
分步实施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分阶段建设核心功能优先、逐步完善降低建设风险,确保建设质量
互联互通实现园区内外系统互联互通标准化接口、开放式架构数据共享,协同管理
安全可靠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等保三级、冗余备份保障平台可靠性和数据安全

2.2 核心功能模块

安全基础管理

  • • 园区基础信息管理
  • • 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管理
  • • 装置开停车管理

重大危险源管理

  • • 包保责任落实监督
  • • 在线监测预警
  • • 重大风险管控

双重预防机制

  • • 企业系统对接
  • • 隐患整改督办
  • • 运行效果抽查

敏捷应急

  • • 应急预案管理
  • • 应急指挥调度
  • • 应急辅助决策

三、技术要求梳理

3.1 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建设内容技术要求配置标准安全要求
机房设施标准化机房、恒温恒湿T3级别数据中心门禁控制、视频监控
服务器设备高性能服务器集群双路CPU、大内存配置热备份、负载均衡
网络设备高可靠网络设备万兆核心、千兆接入冗余备份、安全防护
存储设备大容量存储阵列分布式存储、自动备份数据加密、异地备份

3.2 信息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防护

  • • 网络隔离、访问控制
  • • 防火墙、IDS/IPS
  • • 等保三级防护
  • • 安全审计监控

数据安全保障

  • • 数据加密传输存储
  • • 身份认证授权
  • • 备份恢复机制
  • • 国密标准应用

四、润吧云产品对应

4.1 全面对接指南要求

润吧云园区端数据交换服务完全符合《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要求:

指南要求润吧云解决方案技术特色实施效果
安全基础管理园区一体化管理平台统一门户、集中管理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多参数融合、AI预警预警准确率高
封闭化管理智慧园区管控平台人车物一体化管控安全管控全覆盖
敏捷应急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智能调度、科学决策应急响应时间显著缩短

4.2 技术创新优势

1. 云原生架构

基于云原生技术,支持弹性扩展和高可用

2. 数字孪生

构建园区数字孪生模型,实现虚实结合

3. AI智能化

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

4. 大数据分析

支持PB级数据存储和分析

五、实施建议

5.1 分阶段实施计划

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时间周期关键成果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功能开发6-8个月平台基础框架建成
第二阶段系统集成、数据接入4-6个月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第三阶段功能完善、试运行3-4个月系统稳定运行
第四阶段全面上线、效果评估2-3个月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关键成功因素

  • • 园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 •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建设工作
  • • 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满足建设需要
  • •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建设质量
  • • 选择成熟稳定的技术架构和产品方案
本文已被 743 人阅读